老虎机试玩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发布者:王乐水发布时间:2023-04-28浏览次数:10

中国海洋大学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授权学科代码0812

授权学科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权级别R博士□ 硕 士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总体情况

(一)发展历史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86年。1995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设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并于20102011年分别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博士点,是当时国内涉海领域唯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获得山东省特色专业。2014年与2019年先后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员工1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等正高级人员13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人员55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9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5.1%。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一半以上。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学科特设岗单位,先后有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省市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授权点面向山东省信息大发展战略,加强现有特色建设,主要包括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软件工程与信息服务、跨媒体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四个方向,各个方向的研究内容如下:

智能超算与大数据方向:面向国家数字海洋建设目标及海洋强省战略,重点围绕数字海洋信息获取、智能计算和标准集成等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在海洋立体监测网络、海洋立体通信等数字海洋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支国家级海洋信息技术领域特色学术团队。

软件工程与信息服务方向:面向国家物联网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研究工业物联网及海洋立体监测网系统互联协议,进行大规模物联网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模型设计工作,取得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学术专著等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在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得到应用,互联了遍布于全国各地区制造工厂中千余台传感设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跨媒体与人工智能方向:面向军民融合需求,研究多种型号的波浪滑翔器,集水下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高分辨率三维成像于一体,同时研究以水下机器人、ROV、海洋平台等为背景的最优控制系统,为国防、海洋局、国土资源部等单位提供服务。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方向:面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国家战略等重大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了数字家庭智能计算、智能网关和嵌入式软件等新一代工业软件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成了一支国家级工业软件领域特色学术团队。

(三)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主要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运用等领域方向,开展理论、原理、方法、技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包括科学与技术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主要培养目标如下: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研究生,需掌握坚实宽广的本门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在相应的研究方向上掌握系统深入的专门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具备独立从事科学工作研究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产业部门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工作,具有一流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利用原理、方法和新技术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在一、两个研究方向上,能深入、系统地掌握其理论、方法,并了解当前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能够承担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工程项目关键技术攻关的工作。

(四)学科特色与优势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围绕“海洋信息”和“智能家居”两大主题,按照“强化特色,融入主流”的学科发展思路,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经过不断凝练,已经呈现出以海洋信息服务为核心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性发展态势。

本学科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势:(1)平台优势。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海洋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物理高端仪器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洋智能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支撑平台;(2)人才优势。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及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为核心成员,打造智能超算系统和海洋大数据两支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团队;(3)技术优势。学科拥有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观测平台和设备,多通道数字海洋系统可视化展示平台,促进了我校计算机学科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形成了“海洋信息”和“智能家居”两大特色:(1)海洋信息特色。面向国家数字海洋建设目标,重点围绕数字海洋信息获取、智能计算和标准集成等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在海洋立体监测网络、海洋立体通信、水下视觉等数字海洋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支国家级海洋信息技术领域的特色学术团队。(2)智能家居特色。面向国家家电产业基地建设等地方重大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了数字家庭智能计算、智能网关和嵌入式软件等新一代数字家庭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成了一支国家级智能家庭领域的特色学术团队。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现有教职员工1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等正高级人员13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人员55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一半以上。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学科特设岗单位,先后有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省市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

2022年度,本学位点从两个维度拓展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学术人才引进工作,引进蔡青、姜桂圆等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三次人才2人,引进曹景超、刘皓冰等青年教师9人;二是加大高端工程人才引进工作,通过特设海川产业特聘导师和海川产业导师岗位,聘任3名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上述措施有效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研究

2022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各类项目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各研究方向进行,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也帮助本学科的研究生深度参与相关研究,提升了研究能力。

本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师共发表IEEE/ACM Trans 国际期刊论文和 CCF A 类会议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国内外学界知名的 IEEE TPAMITIPTCSVTTIMTGRSKDDAAAIIJCAI等顶尖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

3.教学科研支撑及奖助体系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支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要平台主要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物理高端仪器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网络空间安全与保密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洋智能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信息探测与数字海洋技术山东省高校实验室6个省部级平台,以及青岛市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混合现实与虚拟海洋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洋大数据工程实验室、青岛市海洋环境协同感知与融合计算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信息挖掘与推理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本学位点成立了9个特色科研团队,凝聚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等方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了大批高性能GPUCPU计算集群的软硬件平台。

本学位点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三助(学校的助研、助管、助教)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及经济困难研究生补助四大类;研究生奖学金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三大类。2022年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资助覆盖率达到100%

(二)人才培养

1.招生选拔

2022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招收博士 23 人,其中计算机体系结构3 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 3 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 人,人工智能专业3 人,保密科学与技术2 人,智能信息与通信系统10 人。2022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招收硕士49 人。

2022年度,本学位点继续加强研究生优质生源质量工程建设。本学位点已经连续七年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过举全院之力实现了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全覆盖,二级专业招生全覆盖。夏令营共吸引1500余位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学子报名,遴选出 100 余位营员参营,在选拔优质生源的同时,展现了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扩大了对外影响。

2.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

2022年度,本学科的《离散数学》获得中国海洋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入选中国海洋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受到广泛好评。马慧老师获得中国海洋大学“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二等奖,《数据结构》课程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同时,本学科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通过课程思政全覆盖,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本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进一步加强了和海信集团、航天宏图、中译语通科技、海尔多媒体等研究生联培养基地的合作与交流。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以保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同时,定期组织教学检查、评估与督导工作。制定了督导听课、院系领导听课和教师互相听课等制度,确保正常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组织 20 余场教师座谈会、师生面对面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保证学习质量。

3.导师指导与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师资队伍规模与研究生数量合理,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适当。研究生导师队伍中45岁以下中青年导师所占比例在75%以上。同时,导师指导职责履行到位,实行导师组集体指导的培养方式。2022年度,本学科除执行学校导师负责制之外,构建了“三段式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在培养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论文的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答辩的过程。此外,为强化过程管理,学院根据相关管理办法,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

4.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

本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交流主要围绕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加强:

1)参加科研课题。2022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新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提供了较好的研究项目及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及获得其他渠道资助的科研项目较多,参与率较高,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完整的、系统的科研训练。

2)主办学术会议与论坛。为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思想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学院邀请国内知名计算机科学领域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40余场。同时,学院投入40余万元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22年度,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人均听取专家学术报告10余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100余人次;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4人次。同时,学位点导师每学期必须就前沿问题作专题报告,组织专题报告会 30 余次。

3)论文写作课程。邀请国内外权威期刊杂志社编辑为学生进行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培训5次,同时结合培养计划的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推动研究生科研方法学习的不断深入。

4)实训与社会服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依托海信、海尔、58同城等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科研训练,架起“科研”与“应用研究”、“理论”与“实践”间的桥梁,搭建了一个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共同管理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

5.论文质量与质量保证

本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教育部、山东省抽检中无存在问题论文。同时,本学科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监督与管理来保障论文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经过前三个学期的预研究后,第四个学期初开始开题报告答辩,由各相近领域专家组成答辩专家组对其内容进行审核,提出研究内容目标修改建议。开题答辩分为导师、学院、学部三轮汇报,前两轮答辩均设置 25%左右的淘汰率,不合格的学生将延期开题。

2)毕业论文送审前一学期进行学院内部的毕业论文预评审,不合格的论文不允许送审。

3)毕业论文实行预答辩,由答辩专家组进行不记名评分投票,2 票或以上不通过者,延期半年答辩。通过者可以提交毕业论文申请答辩。

6.管理服务与就业发展

本年度,学院设立分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教学秘书和团委办公室等各类管理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贯彻落实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保障研究生的各项基本权益。学科层面,以专业为单位设置教研室,具体负责各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和指导工作,保障在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有序进行。此外,还有校研究生会和院研究生会等学生自我保障,自我服务组织来协助维护和保障在学研究生的基本权益。

2022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其中进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学生比例继续稳定在50%以上。本学科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建立了定期联系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邀请优秀校友返校等相关制度。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本学科点毕业生发展态势良好,大多数毕业生逐渐成为本单位的人才骨干或重点培养对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

(三)服务贡献

本学科瞄准新一代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科学问题,围绕海洋计算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需求,落地建设新一代超算大科学基础设施;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协同合作,建立了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络,形成了超算大科学装置群,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力。本学科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合作研发的海洋高性能计算平台,建立了π-Frame的正演和保幅评价通用高性能并行基础算法库,实现了海洋自然要素可视化、海洋自然现象模拟、海洋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

本学科的激光雷达团队执行北京冬奥会三维风场激光雷达观测保障任务,团队研发的激光雷达设备被部署在北京国家体育场,对开幕式现场的气象条件开展了长时间的连续前期观测,获取不同高度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风速风向数据,为开幕式举办时间段内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提供历史观测数据,保障开幕式的顺利举办。比赛期间,团队研发的激光雷达设备还为在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进行的高山滑雪分项提供气象保障。

本年度,本学科依托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青岛分基地、山东省保密教育示范教育,积极开展各级保密培训班10余期,警示教育培训50余场,辐射全国十余个省的保密重点领域,为国家保密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计划

(一)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一,师资队伍的总量尚不能够满足特色发展、专业化培养的教学与科研需要。在计算机科学学科迅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从专业结构而言,本学科迫切需要引进年轻教师或者高层次人才。第三,从人才结构看,缺乏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国际化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化的水平,距离其他知名高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低。本学科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办学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急需加强与国际涉海教学与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

3.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提升

当前用人单位都反映出共同的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的应用项目实践教学是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趋势。鉴于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认真落实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方法运用还有待加强。

4.课程设置与特色化人才培养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作为海洋领域唯一一所高水平大学,学校承担着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一流人才的重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必须也必要为海洋科研院所、海洋行业管理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培养海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所需要的海洋人才。但是涉海的特色课程相对单一,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大数据挖掘、海洋资源管理等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持续改进计划

1.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遵照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本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提出更能体现本专业办学优势的专业定位。进一步理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般理论与海洋特色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海洋大数据挖掘教材建设、加强以海洋为特色的系列课程网络平台课建设、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海洋强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研究生选题。

2.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

参照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结构,凝聚教学团队,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加快引进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内部的师资整合,并加大师资数量的增加。并提升现有师资质量的提升,增加现有师资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专业培训。坚持引进与培养、晋升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教师自身培养力度。

3.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进一步提高培养水平

进一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把实践动手环节切实加入到研究生培养环节考核中,让学生重视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师资的不同专业优势,增加教学的理论基础宽度和实践教学难度,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加大教学投入。按照建设国内领先专业的发展目标,加大教学实验平台、教学实践平台、教学网络平台和教学科研平台的经费投入。并逐渐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案例研讨室。拓展教学实践基地,特别是国家海洋相关部门,把实践教学作为学科特色内容进行专项开发。

4.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参照学校研究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出台符合本学科实际情况的细则,保障本学科运行有章可循。进一步出台教学质量保障规程、师资力量增长办法、教学效果评价办法等。